![]() 導 語 經脈者,所以決生死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者也! ——《內經·靈樞·經脈》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、聯絡臟腑、溝通上下內外的重要通道,堪稱“藥房”,上面的穴位好比“中藥”。
只要把人體十二正經和任脈二脈弄懂,身體哪個部位不舒服,只要調理跟這個部位相關的經絡穴位,癥狀就會大有緩解,不僅效果好,還能隨時隨地使用,非常方便! 在介紹經絡前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,當按揉相關經絡及穴位,出現以下感覺時,說明經絡出現了問題。 1、酸 經絡通,但氣血不足。只要把氣血引進來,就不會酸了。
2、酸痛 缺血的同時,還沉積了一點瘀血。
3、脹 氣很足,說明體內的氣出不去。
4、脹痛 火力比較壯,氣有余而血不足,說明血分配得不好。
5、痛 經絡不通,瘀血阻絡,必須疏通經絡。
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看一看人體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如果不通,分別對應哪些癥狀,上面又有哪些重要穴位。
膽經褲線重疊行, 分泌紊亂變神經; 嗜睡液汗疲倦態, 腋窩腫脹后腦痛; 淋巴發炎局部胖, 眼花目黃有增生。 功能作用: 疏泄腸道積滯,修復腸道疾病。
表現癥狀: 口苦,口干,偏頭痛,白發,脫發,怕冷,怕熱,膽怯,易涼,皮膚萎黃,便秘。
主要穴位: 肩井穴:乳房脹痛,頭痛,肩膀痛,牙痛等。 環跳穴:坐骨神經痛,子宮肌瘤。 風市穴:治療中風的要穴,對偏癱、風濕引起的下肢痹痛也有效果。 懸鐘穴:半身不遂、腰腿疼痛、偏頭痛、落枕等。 足臨泣穴:頭痛、腰痛、肌肉痙攣、眼疾、膽囊炎、中風、神經官能癥。
肝經對應膽經行, 循環分泌掌控中; 膚色發青腰疼痛, 眼圈發黑有痛經; 眼球發干眼屎多, 肝火旺盛有罪行。 功能作用: 主疏泄、主藏血、主宗筋,肝臟有解毒功能。
表現癥狀: 口苦,口干,頭部暈眩,頭頂垂墜,眼睛干澀,情志抑郁,脂肪肝,月經不調,乳腺增生,子宮肌瘤,前列腺炎,易怒。
主要穴位: 期門穴:疏肝解郁,是十二經絡氣血運行的終止穴。 陰包穴:月經不調,遺尿,小便不利,腰骶痛引小腹。 太沖穴:降壓,穩壓,全身痹痛。
胸到拇指為肺經, 手臂內側屬陰經; 呼吸免疫掌控中, 缺水敏感鼻不通; 體熱出汗背有痘, 干燥痰多下咽痛; 感冒發冷體內空。
功能作用: 調節呼吸,助心行血,促進水液輸送和排泄。
表現癥狀: 怕風,容易出汗,傷風感冒,鼻塞,流鼻涕,咽喉痛,咳嗽氣喘,皮膚干燥,無光澤,頭發脫落,胸部脹痛,支氣管哮喘,背部肩部酸痛,四肢末端麻木。
主要穴位: 孔最穴:咳血,發汗,咽喉腫痛、鼻孔干癢、痔瘡。 魚際穴:心里有火、夜間咳嗽、睡不好覺,容易在凌晨3-5點早醒。
食指腋窩大腸經, 手臂外側屬陽經; 消化神經掌控中, 它要不痛腹脹痛; 便秘口干肩頸痛, 體熱痔瘡加頭痛。
功能作用: 排泄人體大部分廢物,確保身體內環境干凈,使經絡正常運轉。
表現癥狀: 津液失調,牙痛,咽喉腫痛,流鼻涕/血,頸頰腫痛,暗瘡及肩痛,上肢痛,腸鳴便秘,腹脹,手/足怕冷,頭痛,指痛,體熱口干等癥
主要穴位: 合谷穴:止痛第一穴。 手三里穴:人體經絡痛癥,肩周炎。 曲池穴:皮膚病,心煩,失眠,多夢,便秘。 手五里穴:肘臂疼痛不舉,中風偏癱,上肢不遂等。
胃經位于膽經前, 三指距離到經中; 口腔糜爛牙腫痛, 口干口臭腹脹痛; 體熱打嗝喜食冷, 大便干燥且不通。 功能作用: 主受納,腐熟,管理升清,降濁,儲存,轉運食物,消化食物。
表現癥狀: 久積化火,容易發高燒,出汗,前額腦口痛,咽喉,牙痛下肢風濕關節痛,胃功能下降,胃痛,胃脹,無食欲,餐后腹脹,胃酸過多,唇干裂,打嗝,便秘等癥狀。
主要穴位: 髀關穴:腰痛膝冷,痿痹,腹痛。 梁丘穴:急性膝關節扭傷,急性胃痛,急性乳腺炎引起的乳房痛。 豐隆穴:化痰止咳,減肥消脂,遠離嗜睡。 足三里穴:胃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腸鳴、消化不良等。
胃經對應是脾經, 免疫神經掌控中; 胃脹打嗝排氣空, 嘔吐難耐肋下痛; 曲張貧血低血壓, 風濕還有關節痛。
功能作用: 運化食物的營養,協助腎運化水濕,益氣統血,營養全身。
表現癥狀: 濕重疲倦,全身困重,四肢無力,腳趾脹痛,怕冷,第一腳趾拇指活動很困難,失眠,消化不良,胃脹氣,腿部靜脈曲張,皮膚容易傷,脾氣虛肌肉松軟,足膝關節疼痛。
主要穴位: 地機穴:糖尿病,胰腺炎,腰痛,痛經等。 三陰交穴:婦科疾病首選穴。 公孫穴:對胃潰瘍效果很好。 太白穴:調控血糖,胃痛,腹脹等。
心到小指為心經, 手臂內側屬陰經; 循環系統掌控中, 胸口沉悶與頭痛; 心煩失眠也多夢, 肩與前胸多疼痛; 目赤顴紅口干燥, 血液不良喜安靜; 心事過多壓力重。
功能作用: 主管精神意識活動,維持血液正常運行。
表現癥狀: 失眠,多夢,難入睡,健忘,癡呆,心煩,心悶,心痛,憂郁,小指痛,血液循環不足引起的暈眩。
主要穴位: 極泉穴:調整心律,心臟急救,疏通淋巴。 少海穴:心煩失眠。 神門穴:鎮靜安神。 少沖穴:心煩頑疾。
小指肩窩小腸經, 手臂外側屬陽經; 消化神經掌控中, 太陽耳部會疼痛; 經前腹脹后腦痛, 后背肩胛至背痛。
功能作用: 汲取食物精華,輸送人體全身。
表現癥狀: 耳聾,目黃,咽痛,下顎和頸部腫痛,手臂痛,心煩,頭頂痛,腰脊痛,聽力減退,手足怕冷,身體虛弱癥。
主要穴位: 天宗穴:肩臂酸痛,乳腺痛。 后溪穴:頸椎,腰痛,治療落枕最靈。 肩貞穴:肩臂疼痛,瘰疬,耳鳴。
腎經對應膀胱經, 泌尿骨骼掌控中; 小便發黃膀胱痛, 尿路發炎講衛生; 四肢無力后背痛, 痔瘡難坐肩頸痛。
功能作用: 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,主汗和尿液。
表現癥狀: 沿經絡所過的頸,背,腰,小腿疼痛。小便不利,尿頻,前列腺炎等。
主要穴位: 八髎穴:治療痛經的神效穴,調經活血,理氣止痛。 委中穴:專治腰背疼痛,下肢麻木等癥。 承山穴:腰痛,坐骨神經痛,痔瘡,也是祛濕大穴。 昆侖穴:安神清熱,舒筋活絡,治感冒、膝蓋發涼、腰腿痛、足跟痛等。
肝經后面是腎經, 距離不遠兩指空; 分泌系統掌控中, 尿量稀少還尿頻; 眼袋眼皺足下冷, 下肢腫脹善驚恐; 經前腰酸背又痛, 臉上出斑心發驚; 記憶下降無睡夢, 癥狀不通慢慢通。
功能作用: 腎藏精,腎主納氣,腎主水,腎主精神意識活動。
表現癥狀: 腎陰不足:則以怕熱為主,容易口干,舌燥,慢性咽喉炎,氣短,喘,心短,心痛,失眠多夢。 腎陽不足:則以怕冷為主,容易手腳冰冷,面色晦沸,神疲;瞌睡;頭昏目眩,腰酸,膝軟等。 五臟癥狀:水腫,小便不利,遺精,陽痿,心悸,恐懼,耳鳴,眼花,目視不清,骨質疏松,肌肉萎縮,齒松發枯,面色無華。
主要穴位: 大鐘穴:腰脊強痛,發高燒,突然失聲等咽喉疾病。 水泉穴:月經不調,痛經,小便不利。 照海穴:月經不調。 太溪穴:陰陽兩虛找太溪。 涌泉穴:虛火上浮找涌泉。
胸到中指心包經, 手臂內側屬陰經; 分泌循環掌控中, 循環差異血管病; 心跳過快還便秘, 心煩目赤上肢痛。
功能作用: 救急經絡,是最能反映出心臟一切問題早期變化的一條經絡。正常情況下,保護心臟,“代心行令”,病理情況下,“代心受邪”。
表現癥狀: 失眠,多夢,易醒,難入睡,健忘,口臭,全身痛,癢,心煩,心悸,心悶,易怒,目黃,便秘,心動過緩,暈眩,呼吸困難,上肢無力。
主要穴位: 天泉穴:胸悶,心悸。 郄門穴:突發性心絞痛。 內關穴:心煩心痛內關尋、
無名至肩三焦經, 手臂外側屬陽經; 分泌循環掌控中, 免疫下降憂郁癥; 疲倦易得慢性病。
功能作用: 疏通水液,調節內分泌。
表現癥狀: 經絡癥:耳鳴,耳聾,咽喉腫痛,眼痛等。 臟腑癥:上焦——心煩,胸悶,咳,喘; 中焦——脾胃脹痛,消化不好;下焦——水腫,遺尿,大小便異常等。
主要穴位: 四瀆穴:開竅聰耳,清利咽喉。 消濼穴:清熱消渴,除濕降濁,頭痛,齒痛,臂痛。 翳風穴:三叉神經痛。 角孫穴:清熱消腫,散風止痛。
任脈位于正前胸, 心臟脾胃行不通; 上連乳腺下子宮, 萬一不通變老翁。
功能作用: 總領全身陰經,調節五臟,調節生殖系統。
表現癥狀: 汗多怕熱,月經不調,不孕不育,白帶,小便不利,以及上腹部消化系統及胸部呼吸系統疾病。
主要穴位: 膻中穴:強心消氣,胸悶心悸。 中脘穴:一切腸胃之疾。 神闕穴:中風虛脫,四肢厥冷。 關元穴:益氣補腎,培元固本,補益下焦。
督脈立于脊椎中, 監督氣血來運行; 五臟六腑督脈宮, 對應區域彎曲痛。
功能作用: 總領全身陽經,調理與腦有關的精神意志活動,調理與腎有關的生殖器官方面的問題。
表現癥狀: 陽氣過盛:則角弓反張(腰背后挺),背腰部痛,煩躁易怒,失眠多夢; 陽氣不足:則畏寒肢冷,走路搖擺不定(身軀前彎),頭暈目眩,神經衰弱,健忘,癡呆,神經分裂,痔瘡,脫肛,子宮脫垂等。
主要穴位: 大椎穴:祛除熱毒,抵御風寒,頸椎痛,頭項強痛,發熱惡寒。 至陽穴:心慌胸悶,胸肋脹痛,咳嗽氣喘。 命門穴:強腰,補腎,壯陽。 腰陽關穴:腰椎問題。 百會穴:子宮脫垂,胃下垂,脫肛,一切陽氣下陷的疾病。 風府穴:感冒,發燒,鼻塞,流涕,中風。 人中穴:急救第一穴。 長強穴:便秘,痔瘡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