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韓老白(富書簽約作者),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昨天下午16:40,在象征著財富的長江中心大樓,香港首富李嘉誠對外宣布了一個“風輕云淡”的決定:
就這樣,90歲高齡的李嘉誠宣布退休了,由其長子李澤鉅接任董事長一職。 消息一出,全網嘩然。 李嘉誠是香港開埠后第三任首富,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,他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。 目前福布斯顯示,李嘉誠的身家是345億美元,世界排名第24。 在發布會上,李嘉誠對媒體透露:“我12歲開始工作,到今天整整78年,換做普通人工作時間,我已經超過了100年,還好要感謝我這個身體。” 最近兩年“財富自由”這個概念盛行,大家都覺得只要有足夠多的錢,就不用那么拼命地去工作了,就可以享受生活等等。 然而事實是:比你有錢的人,工作起來卻比你更拼。 你在被窩里呼呼大睡時,富人們4:30就起床處理郵件了; 你午餐吐槽工作量太大做不完時,富豪們正在餐桌前籌劃著怎么多賺一個億; 你在抱怨加班永遠加不完時,富人們深夜都在電腦桌前埋頭苦干; 你心心念念想要35歲實現財富自由,然后退休享受人生時,華人首富卻在90歲高齡才宣布退居二線。 那些比我們有錢的人,卻比我們更加熱愛工作。 富豪們的作息時間和工作時間,是驚人地相似:
李嘉誠從一個少年難民,變化成世界性的商業領袖,這與他的“工作狂”特質是分不開的。 1928年7月29日,李嘉誠出生在廣州潮州。 12歲那年,日軍轟炸潮州,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便和家人輾轉來到香港,寄居在舅父家里。 回憶起那段日子,李嘉誠唏噓:
1955年,他把握時機,用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7000美元,開辦了自己的塑膠廠,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,他憑著“智慧、學習和努力”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。 后來幾經商場沉浮,每次金融危機,李嘉誠都成功整合世界資源,險中取勝。 別人都說他是“華人首富”,他卻說:
愛因斯坦有句名言:“我成功并非因為我聰明,而是我花了更多時間去思考問題,而并非花時間去抱怨。” 富豪們再工作上的認真與投入,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。 我認識一個CEO,他每天都要處理上百封郵件,即便是這樣一件小事,他都能做到極致。 他給自己弄了一個更大的三屏顯示區,一個屏顯示正在處理的郵件,一個屏顯示正在處理的郵件,一個屏顯示他的電腦桌面,他通過集中精力逐一處理專用屏上的每封郵件,來提高工作效率并確保沒有遺漏。 每年,他都會去樹林的小木屋呆上整整一周,把大量的文件和賬簿完全拋諸腦后,隔絕所有干擾,這一周,他要完成一年的閱讀量和思考,制定戰略,對過去一年做個總結。 他在事業上取得矚目的成就,是因為他真的將自己全人都投入在工作里面。 你在工作上付出多少,工作就給你多少回報。 扎克伯格對待工作的方式,一直讓我深深地欽佩,他工作周永遠都穿一模一樣地灰T恤和連帽衫,為什么呢? 他說:“這種穿衣方法可以讓我在每天穿什么的事上盡量少費神,節省下來的時間,我可以更多用來工作。如果我在生活中愚蠢和瑣碎的事上耗費精力,我會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工作。” 還有前不久,京東高層吃早餐開會地視頻流傳出來,又一次刷新了我們的三觀:那些比我們富有的人,工作起來都是爭分奪秒的。 劉強東在一次演講中提到:
你知道金錢對于富人的意義嗎? 答案是,無意義。 馬云多有錢,有人調侃,就是每天中五百萬,大概要持續地中一百多年吧。 比爾蓋茨多有錢,有人做了一張表情包,他想要買一輛蘭博基尼,只是呼吸了三秒鐘時間,一、二、三,錢夠了。 金錢帶給他們的邊際效應已經寥寥無幾,珍饈佳肴、雕梁畫棟、日進斗金都不能取悅他們,因此他們比我們普通人更加渴望從工作中尋找人生的意義,沒有工作,錢再多,也是枉然。 心理學中對于富人們熱愛工作的思維模式有一些研究,在窮人花大量時間去抱怨工作不好找、薪酬待遇低、老板不好伺候、同事不好相處的時候,富人們是怎么想的?
具體怎么做? 我們一個個來看: 提供價值——人與人生存的社會關系。 本質就是價值交換,人類個體為了生存必須要對群體展現自己一定價值,這是邊緣生存法則,價值表達,要活下來,你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去交換別人的價值,這是最核心的生存法則,價值供給。 很多人只看重價值表達而忽略了價值供給,例如剛進公司的你會不服氣領導的指點,認為“我的東西更好”,而不是“我能給你提供什么價值”; 很多職場老人也會經常在辦公室極力維護“我才是對的,我比你強”,從來不會想,我到底提供了什么價值。 這是窮人思維向富人思維轉換的第一步,如何去提供價值,在外部獲得反饋。 此時你需要提升自我價值四個方面:獨立思考能力、學習能力、技能練習和分析問題能力。 自我賦能——原始人鉆木取火。 表面上看,是對火的控制,最核心的問題卻是需要不斷地添加的木材,普通人都以為那些高手都是通過高度自我管控(自控力)才實現個人成長突破,但實際上他們是做好了賦能,才會源源不斷賦予自我和團隊以能量。 舉個例子,我參加一個半馬的比賽,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逐漸感到體力不支,肌肉抽搐,非常痛苦咬牙堅持跑完,沒錯,我就是用意志力堅持下來,還特別感動。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在工作中就大錯特錯,任何使用自控力做完的任務就是停留在成長的初級階段,在高手眼里,成長充滿了樂趣,他們會在奔跑的途中找到美麗的風景持續快樂地給自己賦能。 在工作中,他們遇神殺神,所向披靡,PPT做的不漂亮,就馬上報班學習; 演講不夠有激情,就每天早起苦練,他們一刻不停地在奔跑,在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,并做出分享,幫助更多人成長,形成步調一致的精神部落,這些人也就是你的種子團隊。 這是窮人思維向富人思維轉化的第二步,掌握目標效能、時間管理、習慣管理、工具體系四個方面的知識。 突破邊界——最難就在突破自我。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天賦和缺陷,我們要做的不是木桶理論中盲目給自己的缺陷打上補丁,而是去給自己的優勢添磚加瓦,做到極致。 西方心理學流派溫尼科特提出:
這也是富人們熱衷工作最本質的原因——他們在工作中實現了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境界, 獲得了人生終極的幸福感。 魯迅曾說過:“思維決定命運。” 你習慣了用一個助理(窮人)的思維方式做事,你就只能做一個助理(窮人); 你習慣了用一個老板(富人)的思維做事,你才能跟上老板(富人)的思路,勝任核心管理層的崗位,擴寬你的職場邊界。 紀伯倫曾說:“我說生命確是黑暗的,除非有盼望,而一切的盼望都是盲目,除非有知識,而一切的知識都是枉然,除非有工作。” 工作能帶來什么? 錢。 錢能帶來什么? 房子、車子、安全感。 安全感能帶來什么? 實現自由和夢想。 沒錯,我們就是要讓工作成為興趣,讓自己為夢想打工。 提出這個口號的人,你肯定意想不到。 一個非典型成功人士的演講視頻刷爆了2017年下半年的朋友圈,他受邀參加第二屆紐約中美發展論壇,在紐約大學以一個創業者和音樂人的身份告訴大家工作的意義:金錢永遠第二,熱愛才最重要。 他就是陳冠希。他說:
于是他在退出演藝圈之后干了一大票,開潮牌店,發展說唱音樂并將中國元素融入到衣服設計和歌曲創作中,力排非議華麗轉身。 另一位職業小說家海明威先生,號稱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鐘,寫作態度極其嚴肅,幾乎到自虐的程度。 他每天開始寫作時,先把前一天寫的讀一遍,寫到哪里就改到哪里。 他認為三次大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。 他的長篇小說《永別了,武器》修改花了5個月,最后一頁一共改了39次才滿意。 《喪鐘為誰而鳴》樣稿出來后,他連續修改了96個小時,沒有離開過房間。 日本一個思想家石田梅巖說:
原來,熱愛工作,就能實現自由與夢想; 熱愛工作,就是在修行; 熱愛工作,就能站在幸福鏈的頂端。 我修來的福氣,可以任性地捐給我愛的人,佛典里有一句話:"福不唐捐",意為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,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,必然是有回報的。
只要勤奮努力、堅持不懈,每天像個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、進步一點點,終會有所成就。 與諸君共勉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