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鼠游戲 我的小舅子因為疫情原因,需要在家上網課,有了一部屬于自己的手機。 但不信任感如陰霾一般縈繞。 不信任是有原因的,我丈母娘把孩子一個人放在房間里,想當然的以為給他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,但她沒想到孩子會分頻,打開另一個界面玩游戲。 聽到腳步聲,就迅速把上面屏幕拉下來。但總有失誤的時候,被丈母娘抓住好幾次,好一頓教育。 在外面聽到的是老師抑揚頓挫的講課聲,以為孩子正認認真真上網課,丈母娘心疼小舅子,就端著蘋果走進來犒勞一下,然而她發現兒子正和同學聊得熱火朝天。 為了小舅子專心上網課,丈母娘也是想盡了各種辦法。比如小舅子的手機里只剩下網課軟件和微信(因為需要通過微信來接收老師的信息)。其余的軟件被丈母娘一律刪除,包括QQ。 每天都要檢查微信的聊天記錄,對比聊天信息個聊天時間,檢查一下有沒有在網課時間聊天。上網課的時候,房門必須要開著,以防小舅子在房間里玩游戲。后來丈母娘干脆在小舅子上網課的時候,就坐在旁邊,因為她發現只要不看著,她兒子就將微信打開,小舅子說這是班級討論群,遇到不會的正好在群里提問。然而現實情況是,這個所謂班級討論群討論的全是各種游戲裝備和游戲心得體會。![]() 丈母娘疑惑道:“是啊,說是為了緩解壓力,想聽聽音樂,有什么問題嗎?” 那位家長說:“他們在用網易云音樂的私信功能聊天!” 我丈母娘后來吐槽說:“怪不得前一陣子,小家伙求我下載那個什么音樂APP,我還以為他要陶冶情操呢!沒想到這家伙竟然是和我玩諜戰!” 我打趣道:“現在那個小特務應該耍不出啥花招了吧?” 丈母娘冷笑道:“你這個90后看來是老了,那幫小特務又研究出了一個更狠的!而且你還拿他沒辦法!”我驚訝道:“不會吧,還有啥軟件?”丈母娘說:“百度APP!他們說為了查資料,需要用到百度。我也就信了,沒想到這個也是有私信聊天功能的!而且他還能正大光明地當著你面打開這個APP,你說氣不氣人?” 我咋舌道:“這不就是家庭版的007么?” 丈母娘無奈地直搖頭:“沒辦法,自覺性太差,我現在只能全程看著他,我自己還有一大堆事情沒做。” 我也很同情地說:“是的,以前在學校還有老師督促著,家長也能利用這個時間做自己的事,現在老師在屏幕另一端,老師也是沒辦法照顧到全部,只能由家長繼續監督了。” 丈母娘嘆了口氣,繼續無奈地搖了搖頭。 丈母娘和小舅子間,像玩著一場貓鼠游戲,有時候,游戲會升級成一場爭吵。 這一切罪魁禍首在我丈母娘看來就是那可惡的手機! 1、青少年手機上癮是家長的心頭痛 在手機里,網游、短視頻、小說,建構了一個又一個光怪陸離的娛樂世界,亦有學校和教育機構,推出了網課模式。 但在娛樂與學習對壘中,娛樂總能占據上風。 為了解決青少年手機上癮問題,不止家庭困擾,整個教育部門都在想辦法。 2018年8月,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《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》,提醒家長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,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,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。 同時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、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,即使如此,但仍有部分學生頂風作案。 另一方面,“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模式”也在各直播平臺、短視頻平臺、游戲平臺,以及各類APP平臺紛紛推展開來。 以《王者榮耀》為例,開啟“青少年模式”后,未滿13周歲的用戶每日限玩1小時,并且設置了禁玩時間。 然而問題是,游戲不僅僅只有《王者榮耀》這一款,短視頻也不僅僅只有快手和抖音。 根據《2021年中國手機游戲行業研究報告》我們可以看出:手機游戲玩家的年齡普遍低齡化,25歲以下的用戶是手游的核心用戶群體。 ![]() ![]() 2、手機里的網課代替不了真正的課堂 時間一晃而過,很多事情都已改變,沒變的是疫情還在。 一場疫情,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延遲開學了,大部分孩子最近開始了“云”上課,各種網課也多了起來。 讓父母不得不接受孩子使用手機上網課的現實。 但沒了學校的校規的束縛,沒了老師現場當面督促,網課的效果真的差強人意。 老師在手機的屏幕里繪聲繪色地講課,學生在手機的分屏里熱火朝天地聊著。 也有家長認為,孩子在家里上課等于在自己眼皮子下上課,覺得孩子在自己的監督下,上課效率能高一點。 ![]() 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? 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手機前聽老師講課,但你能確定孩子是對內容感興趣,還只是對彈幕聊天感興趣?
因為它的大前提是需要自學能力、自控能力,并且有極強的學習的需求。 一方面上網課時,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監督心有余而力不足。 另一方面,將手機的使用權交給孩子,家長擔心手機用多了會影響成績。這一點家長從未存有僥幸心理,因為孩子的成長不可逆。 3、屏幕時間使用過長會導致一系問題第一、近視 孩子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,使得眼睛過度疲勞,會使眼睛睫狀肌痙攣而產生假性近視。 當這個疲勞和痙攣延續下去,假性近視就發展為真性近視,甚至變成病理性近視。 第二、睡眠質量 影響睡眠質量,有些孩子在睡覺之前喜歡玩手機。 這會不斷刺激孩子們的大腦,讓大腦更加活躍。就算想要睡覺的時候,大腦也依然保持興奮的狀態。 這樣孩子的身體和大腦沒有辦法得到充分的休息,第二天精神狀態當然不佳了,上課的效率自然就低。 嗯 第三、專注力 在長時間大量信息的刺激之下,我們的大腦用快速篩選信息和淺層注意力的方式來處理問題。尤其是短視頻,對孩子的專注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。 它的時間設置的剛剛好,不會太長也不會太短,并且連續地對你輸出大量的新鮮有趣的視頻,在這個興奮點快要消失的時候,下一個興奮點接踵而至。 這使得孩子習慣了不到一分鐘的短時間閱讀,然而書本知識是需要我們足夠專注,要長時間思考和分析才能汲取的。 這就使得孩子無法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上保持高效率的專注,那么學習效率自然就會下降。4、手機并不是潘多拉魔盒 孩子手機上癮問題已經不是新鮮事,許多家長甚至將手機當成潘多拉魔盒。 其實家長擔心的不是手機本身,擔心的是手機里面的內容,因為手機里面的內容是他們無力去對抗的。 手機里面的內容,本質都是在爭奪人的注意。 為了高點擊率和曝光率,內容的質量不再是關鍵,如何抓住眼球這是所有策劃都在修煉的功力。 一個爆款游戲的背后是一個團隊,一條爆紅的短視頻背后也是一個團隊,這樣精心策劃,反復研究人性和大眾心理需求造制作出來的內容,成年人都無法抗拒,何況自控力差的孩子。 手機里的內容有沒有營養的,當然也有好的,就拿學英語來說,孩子跟著視頻和老師練口語,效果其實并不比面對面交流差。 ![]() 而且還能將視頻反復播放,直到學會為止,也不用擔心老師會不會不耐煩,這是在現實當中所沒有的。 現在手機正逐漸變為教學輔助工具,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機,已然不現實。 長期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說:“與電腦時代不同,手機的功能發生了變化,它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”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,也有獨立自主和人際交往的需要,完全禁止,可能反而會激發“潘多拉效應”,即不允許孩子做一件事,孩子卻更要做某件事情,引發的逆反行為和心理可能就更嚴重。 5、父母如何平衡孩子和手機之間的關系 第一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手機 難道僅僅因為手機對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響,家長就要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么? 這豈不是因噎廢食? 在我看來手機就和火一樣,火可以給人帶來溫暖,幫助人類煮熟食物,但同樣火也是非常危險的,稍有不慎就會奪取人性命。 將火利用好了就是福音,利用不好那就是災難,手機也同樣如此。 家長應該積極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手機:(1)當你突然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怎么辦?打開手機上網查找——手機是單詞本。 (2)當你突然遇到你的知識盲點的時候怎么辦?打開手機百度一下——手機是百科全書。 (3)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怎么辦?打開手機尋求幫助——手機是呼救器。 家長需要讓孩子意識到手機只是個工具,它具備哪些功能,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。 和孩子講解手機優點的同時,也要講清楚手機的缺點,家長應該趁早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,而不是一味地回避。 第二、能讓你快樂的方式不只手機這一種 想到自己是小的時候被父母限制看電視,趁父母不在家,偷偷地打開電視,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耳朵聽著門口的動靜,心里是五味雜陳,既為當初的行為好笑,也覺得非常委屈。 ![]()
家長應該幫助孩子一起探索發現其他方面的快樂,我想起了畢淑敏的話:“人生是沒有意義的,但你必須賦予它一個意義。” 正如快樂是需要去追求的,而不是等著就能等來的,不挪動屁股邁開腿,那么手機自然就會趁虛而入。家長很有必要讓孩子意識到,玩手機只是一種消遣方式,并不是在追尋快樂。 第三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,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,適當地控制、調節自己的行為,抑制沖動,抵制誘惑,延遲滿足,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。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在網絡時代顯得尤為重要,家長總不可能時時刻刻監督孩子,更多的還是要看孩子的自控能力。孩子的自控力的培養是需要家長參與并刻意培養的。(1)對孩子的需求予以重視,這一點很重要,比如孩子想要吃冰激淋,我們不能隨意敷衍過去,而是要積極回應,告訴孩子為什么現在不能吃。(2)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,高速孩子現在還不是時候,請耐心等待。一方面有意抑制孩子的沖動,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抵制誘惑的能力。 第四、盡量用陪伴代替手機來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我一直在思考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手機無法自拔? 我觀察過很多家長和孩子,我得出的結論是親子陪伴不夠,孩子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。 以我女兒為例,我發現孩子最喜歡的不是看電視和手機,而是和父母一起玩,玩是孩子的天性,父母的陪伴則能讓這種天性得到更好的釋放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