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最近楊麗萍又上熱搜了。 因為舞劇《孔雀》下半年有機會巡演,尚缺主演。 所以這幾天她都在短視頻平臺上尋找舞蹈演員。 還主動留言詢問心儀演員的基本情況。 算是全網目睹老板在線面試了。 不過很多行業內的人對這次選人反應不大。 主要因為疫情反復,巡演效果還都說不準。 對此楊麗萍也表示:
關關難過關關過。 但今年,對從藝第50年的楊麗萍來說,確實有點太難。 就在幾個月前,因為疫情,她的《云南映象》藝術團被迫解散了。 這個藝術團是楊麗萍從2000年開始,就籌劃準備的。 光是尋找原生態的演員,她就全程行走了十幾萬公里。 有的村寨先后去了3次,才從山灣中挑來了六十幾名能歌善舞的農民。 后續深入采風更是花費了一年時間。
付出是有回報的,19年間,《云南映象》全球演出超過7000次,平均每天就有1場。 讓無數觀眾從這里,認識了云南之美。 但是從兩年多前開始,十幾個國家的巡演被全部叫停,舞團就運營不下去了。 楊麗萍也想過辦法,包括借錢、賣房子,但都是杯水車薪。 這樣的困境在2003年,她就經歷過一次。 那一年,《云南映象》首演,結果遇上非典爆發,臺下只有1名觀眾和3臺攝像機。 首演結束,演員們去昆明飯店吃完自助餐,就各自回鄉。 只不過那次危機沒有持續太久,非典很快結束,演員們重新聚在一起。 而這次,“整整兩年啊,兩年多吧,我們一直在堅守,不想放棄……這次的疫情真的是太殘酷了,太殘酷了,沒有了舞臺,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了。” 聽到楊麗萍解散舞團的消息,有人惋惜,也有人幸災樂禍。 后者主要是不滿楊麗萍這個人。 作為著名舞蹈藝術家,楊麗萍有很多令世俗費解的生活習慣。 比如為了保持自己的身材幾十年沒有吃過主食,每天只吃新鮮的花瓣。 為了保護自己的長指甲,生活上大事小情都得助理來照顧。 為了表現女性的柔美,動手術摘除自己的6根肋骨。 還有,很久之前,楊麗萍在洱海的玉磯島的盡頭建了兩棟獨特的別墅。 南端的叫太陽宮,北端的是月亮宮。 后來太陽宮又被改造成酒店面向游客,據說酒店每晚的住宿價格高達4千。 然后由于洱海周圍環境污染問題,這棟豪宅慘遭查封。 最受爭議的還是她一生沒有結婚,沒有生孩子。 楊麗萍經歷過兩段婚姻。 第一任丈夫是她在舞團相識的男演員,兩人因藝術走到一起,又因柴米油鹽分手。 然后楊麗萍遇到了第二任丈夫,臺灣富商劉淳晴。 兩人相愛5年,劉淳晴也是對楊麗萍溫柔體貼。 但是因為劉淳晴的父母想要抱孫子,而生育對楊麗萍又是一個困難的決定:
所以,考慮再三,兩人和平分手。 有人就評論楊麗萍說:“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。” 對此,楊麗萍也不奢求被理解,她說:
對于楊麗萍來說,舞蹈一直是她的信仰,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。 楊麗萍出生就和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。 那是1958年,楊麗萍出生于云南洱源的一戶白族人家。 白族人崇尚自然,喜愛歌舞。 他們打魚時跳舞,插秧時跳舞,求雨時跳舞,已經老到腰彎的老奶奶,也要拿著樹枝在水邊翩翩起舞。 “姑娘愛唱歌,三天不唱嘴癢癢;小伙兒愛跳舞,三天不跳腳癢癢。” 所以,一出生,舞蹈和音樂早就成為了楊麗萍靈魂的一部分。 之所以說是靈魂而不是生活,是因為楊麗萍13歲被西雙版納歌舞團發掘后,團里要求演員全部練習芭蕾舞。 但楊麗萍覺得那些程式化的動作束縛了她的身體和精神。 即使遭到領導和教練的不滿,她也沒有妥協,還自己發明了一套舞步。 也正是因為靈魂自由,后來《紐約時報》評論她說:
她的每一個動作,仿佛都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。 1986年,楊麗萍編創了舞蹈《雀之靈》,由于舞蹈不被舞團所認可,她以個人名義報名參加了全國舞蹈比賽。 結果,《雀之靈》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、表演第一名。 1988年,楊麗萍攜《雀之靈》登上央視春晚,一夜成名。 雖然成為了家喻戶曉的“孔雀公主”,但楊麗萍并沒有迷失。
回到家鄉云南后,她找尋到了跳舞更大的意義。
她想要制作一部能夠表述云南原生態文化的大型歌舞集,將民族的瑰寶帶向世界。 比如后來的《云南映象》和《阿鵬找金花》。 如今,已過了耳順之年的的楊麗萍,依然在尋找民族文化的靈感和演出方式的創新。 她的《春之祭》正在巡演,另一邊也在準備《孔雀》的重排工作。 不能上舞臺,就在短視頻平臺上開賬號,上傳作品。 有人覺得她活得很辛苦。 她回答說:“人人都說楊麗萍很勤奮,很苦,可我從來沒有這個感覺,因為舞蹈是我的一部分,是我的天然的興趣,并不是覺得我多辛苦,付出才有收獲。” 也有人羨慕她的生活方式,活得仿佛少女。 但楊麗萍很是反對對于少女感的過度追捧。
在自然中學習舞蹈的楊麗萍一直都從自然中學著如何面對自己,面對困難。 “身體會衰老,生命會枯竭,但是,我們的靈魂可以永遠地舞蹈。” 萬物枯榮,周而復始,結束即是創造,消逝也是盛開。 -完- 圖片及資料來源: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