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主播丨山茗 她在《夢華錄》中飾演的“趙盼兒”美得不可方物,網友紛紛留言:有人對比了她出道20年來出演的角色照片,發現絲毫沒有變化。除了顏值不減當年,劉亦菲的性情也率真如昔。兒童節,劉亦菲曬出了去迪士尼樂園游玩的視頻。全程蹦蹦跳跳,比旁邊的小女孩更興奮。坐了一次礦車不夠,還排隊坐第二次。網友紛紛評論:這幅童心未泯的樣子,哪里像34歲中年人?回溯劉亦菲的出道之路,發現她無論身處什么環境、遭遇什么評價,她始終保持著一份率真的“孩子氣”。即使跳進社會大染缸,摸爬滾打多年,依然保持一顆不受污染的童趣之心,總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與外界相處。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凡塵中,她是怎么如何活成一股清流的? 她入凡塵爭取六便士,也心懷月亮《夢華錄》中,趙盼兒被貶為賤籍,從小沒爹疼、沒娘愛,吃過不少虧。2003年,年僅15歲的劉亦菲參演《金粉世家》和《天龍八部》,拍攝期間,母親寸步不離陪在她身邊。劇組條件有限,為了讓劉亦菲能好好休息,母親花幾千元買來一張椅子,差不多是劉亦菲當時一整集的片酬。后來,這張椅子跟了劉亦菲18年。如今母親不再陪她拍戲,椅子仍然陪在她身邊。母女間高濃度的情感鏈接,讓劉亦菲的內在小孩得到呵護與關注。母親的愛,使她時刻都能做回小女孩,在溫暖的臂彎中盡情撒嬌。也因為總被當成小孩照顧,劉亦菲向外鏈接的方式頗“孩子氣”。《非常靜距離》中,主持人大談男孩喜歡怎樣的女孩,劉亦菲脫口而出:“我管他喜歡什么。”主持人問她是否養過寵物?她答:“鸚鵡,后來掛了。”仿佛沒有成年人的社交面具,耿直又可愛。得益于這份近乎透明的真實,劉亦菲有著不錯的觀眾緣。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,如同毛姆的著作《月亮與六便士》,在母親這枚“月亮”的照耀下,劉亦菲沉浸在追逐理想的自我世界中;然而現實中,人不能一直我行我素,必須經過妥協和偽裝,才能擁有“六便士”。不善偽裝的劉亦菲,演戲始終缺乏立體性。她自嘲那時候的自己:“眼神都在放空,整個人特別傻”。即使吊威亞、浸冷水、挨火燒、落下頸椎病……拼盡全力演戲,還是被網友嘲笑“沒演技”。于是,她脫離母親的保護,去日本接受培訓、出唱片。回國后不再只演“天仙”,而是接拍農婦、女妖、搞笑女等角色,走出舒適區,迎接社會的毒打。最近大火的《夢華錄》中,她的顏值吸引觀眾,演技提高也有目共睹。其實,她本可以繼續在母親懷里撒嬌,一輩子當個小女孩。但她選擇成為大人,一猛子扎進社會大染缸,跌跌撞撞地野蠻生長。難得的是,即使經過社會浸染,她的眼神還是很純凈,內心的純真女孩也沒有被割舍。從她的微博中,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她“孩子氣”的一面:酷愛打游戲,還收養了數只流浪貓,休息日不是玩游戲,就是擼貓;有時出門看個電影,等候期間拼起了樂高,沉迷得差點忘了時間;偶爾會會異性朋友,被狗仔跟拍,還以為她悄悄談了戀愛,結果這對孤男寡女聊了5個小時禪學。她的內心似乎有一個夢幻島,可以容納那些長不大的愿望,讓她擁有月亮,也擁有六便士。 “長不大”的力量不可否認,父母是我們的第一道港灣。這個港灣安全溫暖,我們才有力量向外伸展探索。可是,父母保護不了我們一輩子,子女一旦長大成人,就不能再隨心所欲提出各種愿望。小時候,女孩對父母說“我要當公主”,父母買來皇冠,哄得她喜笑顏開;長大后,女孩想當公主,父母頂多托舉,最終能不能摘下桂冠,還得靠自己。脫離母親的保護后,劉亦菲深耕演藝圈,被選中成為“迪士尼公主”,靠的是多年摸爬滾打練就的硬本事:坐14個小時飛機不睡覺,抵達后不休息,演4場戲,試鏡2小時,最長一次英文臺詞多達5頁,還要一口氣完成90分鐘的體能測試……她不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“神仙姐姐”,而是一個從內到外散發剛毅的“女戰士”。這個過程很苦,但她很享受這個過程,因為可以自由探索熱愛,就像小孩子隨心所欲挑玩具一樣。她在采訪中說:“我不怕吃苦,但我越來越沒苦可吃了,因為做什么都很有趣。”現實并非童話里的伊甸園,恰恰相反,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。而擁有童心的人,往往更有勇氣接受問題,也更熱愛這個世界。仿佛住著一個不長大的小孩,用好奇的眼光探索熱愛,然后在熱愛的驅動下,爭取一切感興趣的事物。成長過程中,現實世界的狹隘逼仄讓人窒息。當童真被打上“不切實際”的標簽,我們迫不得已長大成人。這所謂的成長,不過在兒時的基礎上多了很多壓抑。我們折服在長大成人的苦悶中,逐漸失去對童真的體察。如同SHE唱的那句歌詞:“我不想長大,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。”其實,長大后世界依然有童話,只是不同于兒時的性情使然,成年后的童心要經過一番求索。就像80歲的宮崎駿,為了喚醒員工的童心,讓他們工作得更有樂趣,給員工發糖果:“有多少歲,就能吃多少糖。”他的動畫,幫觀眾鏈接了內在的純真;他的童心,也幫身邊人看到了內在的孩童。其實,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純真的小孩,渴望被看到、被照顧,渴望天馬行空地做自己。雖然我們的肉身從兒童變成大人,但心靈仍然可以保有孩童的面向。只要向內探索的時候,我們能夠拋開現實重擔,自由釋放內心的童趣,就可以找到一種方式,在繁雜的成人世界里,去鏈接并回歸兒時的自己。 鏈接內在純真,永遠年輕且熱淚盈眶你喜歡看動畫電影,我喜歡拼樂高積木。現實再逼仄,只要有心向內鏈接,總能找到方法釋放童心。兒時的趣味和快樂,對成年的我們也可以成為一種滋養。“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。一個人精神上足夠成熟,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,同時心靈依然單純,對世界懷有兒童般的興致,這完全是可能的,也是可貴的。靈魂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,因為成熟而不會再失去。”我們的內心,不是只有一個受過傷、脆弱的小孩。還存在著一個快樂、純真的內在小孩。童心不被天羅地網的規則約束,藏著永不枯竭的想象力。天邊的云朵像極了小狗,路邊的落葉好似小精靈,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,多像一盤打翻的芝麻……你可以發揮你的想象,去和內在純真的小孩鏈接,用他的眼睛重新審視整個世界。小時候,我們有諸多壓抑:不能吃的冰淇淋,得不到的玩具狗,買不起的游戲機……如今,我們有條件不再壓抑,買得起冰淇淋、玩具狗和游戲機,那不妨適當滿足一下自己。幼年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,會在遲來的補償中獲取圓滿。當內在兒童的部分被滋養,這份滋養又會反過來,愉悅和壯大成人的部分,使我們更有創造力和幸福感。經歷兒童的幼稚,走過成人的復雜,最終,我們向內求索,將成人的部分和兒童的部分融于一體。用現實保護童心,用童心滋養現實。通過這種首尾相連的整合,我們能把內在的天賦和創造力最大程度發揮出來。就像宮崎駿說的:歲月永遠年輕,我們慢慢老去,你會發現,童心未泯,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。
策劃 | 魚甜
編輯 | 魚甜 主播 | 山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