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前段時間,共青團中央曝光了一個新型詐騙手段。 讓人意外的是,被騙的不再是人們認知里汲取信息更為困難的老人。 而是大學生——這群被定義為高知青年的群體。 ![]() 很難想象吧,明明以為自己上過學讀過書,受騙的怎么也不會是自己。 可到頭來還躲不開被騙,事實既然已經發生,我們就必須得承認。 騙子已經瞄準了你。 ![]() ![]() 騙術陷阱 “上了大學就努力不問家里要錢。” 大多數的大學生在踏上離家求學這條路上或多或少都有過這個想法。 想著父母含辛茹苦供自己讀了十多年的書,如今成年了終于也能打工掙錢,當個鍛煉也能給家里分憂,實在是個好事。 更何況,看著網上有那么多學生分享自己的賺錢經歷,別人可以自己怎么不行? 剛上大一的張生就是這樣想的,他開始在各種平臺搜索“校園創業”。 ![]() 圖源:互聯網上大量類似校園創業的博主 “95后互聯網老炮,校園賺到第一個100萬”“4家公司創始人,把創業經驗寫成了電子書”。 張生被這天花亂墜的個人簡介唬住了,還來不及細想就被滿屏的視頻封面吸引。 “開學一周賺2.8萬小生意” “免費吃喝玩樂還能賺錢” “如何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” 校園創業能掙這么多? 這是張生想都不敢想的數字。 ![]() 隨手點開一個視頻,博主衣服上扎眼的大logo和手腕上明晃晃的金手表無不昭示著博主的“身價”。 “你這是典型的學生思維,你這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。” 壕氣中帶了些油膩,語氣里又滿是說教。 句句想引人入局,又句句帶著貶低,這典型的PUA手段也就張生身在其中而覺察不到罷了。 ![]() ![]() 圖源:中國青年報 張生看著數十萬的粉絲數,覺得博主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,或許是有些真本事在身的,更何況他翻到有條視頻說:公司和杭州電視臺有過合作。 那既然都說有市里的官媒背書了,不知道是出于自我安慰還是什么,總之,張生有了心理慰藉。 張生按照博主私信的指引轉了2980元的“學費”。 這一步走完,棋局鎖死,羊入虎口,再無翻盤可能。 ![]() ![]() 圖源:互聯網上其他分享經驗的博主話術 博主拿了錢,給他推了個導師就算“功成”了,后續的一切張生都是和這個導師溝通的。 加了導師,收到了一個所謂的教學視頻,然后就被拉到一個名為“國夢藍海星”的微信群。 校園創業自伊始都不知道經過了幾輪沉淪,到如今怎么可能還是藍海? 壞人用力過猛,處處漏洞百出。 ![]() ![]() 圖源:中國青年報 可浸在創業藍圖里的學生哪里會注意這么多。 更何況騙子把“拿到群員個人隱私,組建私域圈子”包裝成“你自己的高端大學人脈圈子”。 人脈在手,一路暢通,這誰聽了不犯迷糊啊。 可總些把戲,一眼就能看穿。 進群以后張生被要求按模板進行自我介紹,填上真實姓名、照片,甚至還要寫上身份證號和聯系方式。 可就算如此,張生還沒能意識到這是個騙局。 ![]() ![]() 圖源:中國青年報 群里的小林剛進來的時候才剛高考完,想著靠自己賺點錢為日后打基礎。 2000塊錢的“學費”對于小林來說根本不是個小數目。 騙子看到小林猶豫,直接一個電話打過來,保證一個月不回本就退錢。 "不回本就退錢"與其說這話像個定心丸,倒不如說像個蠱給了小林不小的誘惑。 小林按捺住游山玩水的念頭,趁著畢業季早出晚歸的兼職,到手也不過3000塊的工資,轉眼就被騙子騙走2000。 等到如夢初醒,不光要不回錢,小林還平白無故挨了一頓說教。 ![]() 錢也交了,那他們總得學到點什么吧? 在導師推薦的項目名為“流量王”的內部培訓上只有短短的幾句任務描述:注冊新賬號,按照模板打造人設。 ——“我年紀很小就出來混社會了,別看我歲數不大,但我已經成功了。” 這個創業簡單得很,只顧在視頻里扮苦相就好了,剩下的一切后續銷售有專人對接。 很離譜吧,原來重金求取的“流量密碼”不過是土味苦情男主的劇本。 還是得自導自演的那種。 如果想要多賺點額外收入,就拉人進項目,拉一個人能拿到36%的利潤。 ![]() 什么流量,什么教程? 如何創業,如何賺錢? 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,說白了不就是赤裸裸的傳銷嗎? 交了學費,還要幫他們拉人干活,拽上自己身邊的人一起下深淵。 有人說,栽就栽了,一錘子買賣以后別往坑里跳就得了唄。 如果說這入門的幾千塊錢就當是踏入這險惡社會交的學費了,那之后呢?那栽的這跟頭就不了了之了嗎? ![]() 圖源: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 ,真假摻半 不,暗黑色的陰謀不會輕易放過上鉤的魚。 這背后巨大的沉沒成本和未來要承擔的無窮無盡的惡意和風險,也遠遠沒有結束。 惡人掌握了你一切的個人信息,輕則販賣信息,重則利用你的身份行不法之事,甚至人肉你、跑到你的眼前威脅你,勒索你,再行不軌之舉。 你看啊,這偽善的包裝背后就是赤裸裸的詐騙! 這詐騙的背后,才真的讓人不寒而栗! ![]() 為什么是你? 難道這群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就比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好騙嗎? 他們年輕精明、會上網、能汲取足夠多的信息避免上當、生長在新時代的大環境下練就一身辯駁是非的本事。 那怎么還能被騙子盯上呢? 事實上,公安機關在去年5個月里共攔截6.1億次詐騙電話、9.1億條詐騙短信。 其中,受騙群體中有63.7%是90后。 ![]() ![]() 圖源:《今日關注》 小杜就是這其中一位。 她曾經在網上刷到過很多次關于有聲書錄制的兼職招募,但也怕被騙就沒去嘗試。 可這一次,小杜想著剛給自己置備了臺電腦急需回血,所以她打開了這個頁面,準備兼職賺錢。 有聲書錄制正是互聯網大浪潮下發展的小眾分枝,只需要會說普通話,有個能錄音的設備就能賺錢。 這么簡單就能來錢?一幕又一幕詐騙的案例涌上心頭,小杜的腦子里警鈴大作。 但這活也不是誰都能做的,還需要審核篩選,試音通過才能被選上。 騙子總不會如此大費心機吧,小杜的疑慮瞬間被打消了一半。 過了快一周,試音通過的郵件才發到小杜的郵箱。 ![]() 一周的時間可真是不短,小杜想著看來對方也不是非常缺人,那更不可能是新聞里說的“見到個人就想把手伸兜掏錢”的詐騙了。 小杜立刻按提示步驟加上了對方——只不過不是普通的即時通訊軟件,而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好友。 小杜也不理解,但是流程正規得讓她犯不起疑心。 很快,對方就發來了第一個任務,好評刷單。 ![]() 不是錄音嗎?怎么成了刷單?小杜質問對方。 對方也好脾氣地解釋說做完這個任務就能正式開始錄音工作了。 什么時代了,還有敲門磚和軍令狀一說。 小杜安慰自己一勞永逸就當“任務解鎖”了,她試圖去完成騙子給的任務。 ![]() 按照要求把借款額度截圖和電商評價頁截圖發了過去。對方發過來一個900多的椅子說拍下來不用付款,把單號發過去即可。 操作到這,小杜都還沒有什么實際的損失。 可接下來,騙子才剛剛開始施展騙術: 對方甩來一個二維碼,說輸完密碼選擇「代付」就可以了。 ![]() 小杜心中警鈴大作,讓輸密碼的可都不是什么好人,萬一輸完密碼錢沒了人也被拉黑,這沒處說理。 反復跟對方確認了無數遍無果,最后上網上查了刷單的正確流程才確定自己被騙了。 小杜快要氣炸了,為自己相信了騙子而羞愧惱怒,又暗暗慶幸自己沒偷懶多了查詢求證的一步。 把正確的刷單步驟甩給對方以后,小杜立刻就把騙子舉報了。 后來才反應過來,讓輸密碼前后完全是兩件不搭邊的事,而讓刷單買900的東西也只是因為自己最多也只有900的借款額度罷了。 ![]() 可世界上真的沒有那么多幸運的懸崖勒馬,只有騙子騙術的不斷精進。 他們針對特定的群體編造出獨一無二的劇本,利用這群人最擅長的東西制造陷阱、攻克人心。 而我們呢? 我們樂此不疲地往互聯網的人堆里扎,我們是娛樂至死時代下最忠貞不二的流量囚徒。 我們深深地知道掌握流量密碼就等于握住了源源不斷地出金口。 也恰恰是愿意接納新鮮事物的我們,能在第一時間反應,也敢躍躍欲試。 我們天不怕地不怕,什么都想試一試,什么都敢試一試。 既然你能靠著你我都熟悉的渠道賺大錢,我怎么不能? 股票火的時候跟著炒股,基金能賺錢那就把家底都投進去,元宇宙比特幣在風口上我就迅速入局。 ![]() ![]() 圖源:《潛行者》 可沒有人沉下心來細細想想,教你賺錢的其實都是想賺你的錢。 在這些所謂的流量密碼的噱頭營銷里,只有你是待宰的羔羊,待收割的韭菜。 與其說不知道自己挨宰,不如說他們太“勇”了。 就像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的那樣: “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,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。一旦有適當的利潤,資本就大膽起來。” “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,他就保證到處被使用;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,它就活躍起來;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,它就鋌而走險;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,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;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,它就敢犯任何罪行,甚至冒絞死的危險。” 資本如此,勞動者亦如此。 金錢作為人們永恒追逐的主題,人們往往也會因這變得“無畏”。 一場又一場騙局下,或許只是蠅頭小利的追逐罷了。 ![]() 絕不會是我 當詐騙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,沒人覺得下一個冤大頭會是自己。 更何況,我們堅信自己接受過高等教育,壞人不會冒著風險費時費力攻克我們。 可事實上,真的是這樣嗎? ![]() ![]() 圖源:廣東反詐中心(下同) 廣東反詐中心做過一場特殊的社會實驗。 公安廳找來了四對被采訪者,分別給他們看了一個真實的案例: 「網購詐騙」、「冒充好友借錢」、「冒充公檢法」、「騙充話費」。 ![]() ![]() 那他們是什么反應呢? “我覺得可以避免。” “要我的話,我不會轉這個錢。” “不可思議,按自己正常人的思維來想,這種不可能成功。” “這些案例媒體都已經宣傳出去了,年輕人都知道,連老年人都有好多知道的。” 在他們眼里被騙的人是“受教育程度低一點的”,是“年紀偏大一點”的,是“有點貪小便宜”的。 ![]() ![]() 當受害者真的站在他們眼前,他們的眼睛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情緒。 從帶了點戲謔味道的篤定,到疑惑、驚愕、不理解,再到崩潰。 沒有人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受害者,竟然是自己的親人。 他們是自己的姐姐,是大三在讀的學生,是退休的大學教授,甚至是名人民警察。 ![]() ![]() 他們沒有懷疑嗎?他們沒有核查嗎? “對方掌握的信息和我的購買信息一模一樣”; “對方的頭像、名字、甚至小到朋友圈文案的標點都和我朋友一模一樣”; “對方冒充公檢法,我核實了對方的座機”; “我在公安系統的后臺進行了比對,是有這樣的一個人” 騙子既然敢對這個群體下手,肯定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和無數次的模擬。 ![]() ![]() 甚至,我們都不知道,在騙到我們頭上之前,詐騙團隊根據多少次失敗的暴露,來修改劇本、精進騙術。 正是因為我們自持高學歷才會放下戒備。而對方恰恰掌握住這個心理,設計出屬于這個腳本的套路。 甚至,這自持清高的態度,反而讓詐騙犯更大膽地下手。 ![]() 我們怕丑聞找上門、怕被污名化,也害怕家人的指責和不理解。 而在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中,面子天然的要比里子重要。 所以,我們受騙了只會閉上嘴,咽下這口氣。 你看啊,這才是「高知詐騙」最恐怖的地方——這些被打擊出來的詐騙往往只是冰山一角。 甚至,有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被騙了。 ![]() ![]() 圖源:《新聞360》下同 “我自己被騙我還能不知道?”在接到警察多次的提示電話后,做投資的左女士還是不接受這個事實。 直到警察在處理其他冒充公檢法的案子中發現了左女士的賬戶,左女士才意識到自己真的被騙了。 ![]() ![]() 心理學家瑪利亞·康尼科娃在《我們為什么會受騙》中說:“騙子的數量往往會被低估,因為很多受害者到最后都堅持自己沒有受騙。” 所以,受騙者比我們想象中得多得多。 面對詐騙團隊,不是我們有學問、讀過書就能躲過去的。 撞擊泰坦尼克的,不是海面上的一角,偏偏就是掩埋在深海之下的冰川萬丈。 當今時代,「天下無詐」仍然是只存在于理想中的烏托邦。 在這千變萬化的虛妄中,更需要全民反詐的共同支持。 在這種防不勝防的問題上,我們必須保有同一個念頭: 即——「我也可能被騙」。 只有我們始終高懸自己的反詐意識,才能盡可能地杜絕傷害。 點個「在看」,讓能預見的傷害減少,讓騙子的劇本編無可編! 靠法制,也要靠你我,爭取早一天讓「天下無詐」成為現實! 參考資料: 共青團中央:《學校里的大商機?打著“校園創業”的幌子拉人頭收入門費,警惕這種詐騙!》 中國青年報:b站《提高警惕!校園創業有陷阱》 ![]() |
|